中文 ENGLISH

金羽新能三连发!首批全固态电池交付、发布新一代固态电池、准固态电池交付破千万

2025-09-30

金羽新能首批全固态锂金属电池交付重点客户

9月26日消息,近日,由金羽新能研发及生产制造的首批“无际”全固态锂金属圆柱电池通过验证,正式交付某国际头部客户,实现了商业化应用新的突破。该电池采用“聚合物&氧化物全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全极耳圆柱结构”的方案设计,兼顾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宽温适应性,将助力客户设备在严苛环境下的高效作业,大幅降低客户作业成本。

本次交付的“无际”全固态锂金属圆柱电池具有多项行业首创技术和工艺:

1.全固态构型(无注液工序,电解液0%wt)——采用氧化物+聚合物的固态电解质方案设计,固态电解质膜通过热复合工艺与正极复合,其后与锂金属负极直接卷绕入壳,无隔膜及注液工序,消除了易燃有机液体电解液的安全隐患,使该电池具备在150℃以上仍稳定工作的能力。

2.百米级固态电解质连续生产及卷绕工艺——该电池单颗对连续固态电解质膜的需求长达数十米,对固态膜的力学性能与缺陷控制提出了极高要求。金羽新能通过全新复合工艺实现了百米级连续生产,确保隔膜的高强度,制造的高一致性和可靠性。

3.渐变式复合界面构筑技术——在固态电解质与电极界面处构建渐变式层间过渡结构,有效改善固-固接触问题,显著降低界面阻抗,提升离子输运效率与机械稳定性。

4.自限性压力调控技术——引入自限性压力效应,使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在循环过程中保持稳定接触,而无需外部高压装夹,兼顾了结构可靠性与轻量化封装。

5.界面动态自愈调控技术——电池充放电过充中因微裂纹或体积变化引发的界面损伤可通过动态重组与自愈机制修复,从而有效延长循环寿命并保持阻抗稳定。

“无际”全固态电池的成功研发和交付,验证了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可行性,为全固态电池在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和复杂环境下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电池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全力支持:北京大学-金羽新能先进电池联合实验室提供了系统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支撑、逸飞激光为该电池开发了新型的激光焊接封装工艺。后续金羽新能将与客户共同推进更大规模的量产交付和行业应用。

金羽新能将持续脚踏实地,面向客户的实际需求,扎实做好先进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让更多前沿技术从书架走向货架。

金羽新能推出“山海”系列极安全固态电池,今年四季度量产

9月25日,金羽新能正式发布新一代极安全“山海”系列全固态电池。山海电池具有极致安全特性,坚若磐石,固若金汤,即使在满电状态下遭遇枪击、切割、高处坠落、穿刺、5倍过充等诸多极端破坏,仍然稳定做到不起火、不爆炸。

测试结果显示,满电的20Ah山海电池在电锯切割过程中无烟无火;5倍过充至20V后静置6小时,能量释放依然可控,电池状态稳定;枪击测试中,子弹以约1730焦耳能量击穿电芯,静置5分钟后电池依旧安全。此外,40米高空坠落、针刺等测试也全部顺利通过。

以上实际测试展示了山海电池在诸多极端环境下的极致安全性能。除此外,该电池在-15℃至60℃可充电, 10%-80%电量快充仅需12分钟,满电循环寿命超过2000次。

“山海”系列固态电池已小批量交付客户,今年四季度将在金羽新能杭州基地大批量量产。

金羽新能“无际”系列准固态电池交付破千万元

9月15日消息,近日,金羽新能自主研发的“无际(Infinity)”系列准固态电池累计交付额突破千万元,彰显了金羽行业领先的研发实力以及该系列产品的稳定量产能力和商业价值。

“无际”系列电池采用自生成负极技术,通过锂离子在负极铜集流体上的可逆沉积与溶解实现能量存储。金羽独特的界面控制技术使得产品的电解液质量分数小于4%,达到准固态电池水平。相较初代锂金属电池,该技术无需使用锂金属带,大幅简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与安全风险。同时,负极厚度显著降低,使得电池能量密度超过550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1200Wh/L,具备更优的安全性与制造适配能力。

金羽新能持续在“无际”电池体系核心技术上攻坚突破:

  1. 引入AI4M(AI for Material)加速电解液与界面优化,解决锂枝晶生长、负极粉化及体积膨胀等行业难题。

  2. 推出高功率版本(400Wh/kg,10C持续放电,20C瞬间放电),兼顾能量密度与高功率输出,满足多元应用需求。

  3. 推出高能量密度版本(520Wh/kg,5C持续放电能力),大幅度提高设备续航能力。

  4. 成功打造52Ah高能量密度大电芯,在单体能量密度>420Wh/kg的同时,突破大尺寸超薄铜箔稳定切叠工艺。

“无际”系列已涵盖8Ah、16Ah、25Ah、30Ah至52Ah多个容量型号,广泛应用于无人机、电动航空器和高比能动力系统等场景。

“无际”系列的快速产业化打造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范例。北京大学-金羽新能先进电池联合实验室为电池材料设计、界面调控机制、固液复合体系等方向提供了系统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支撑。通过联合攻关,实验室形成了“科学机理—材料设计—工艺突破—产业落地”的完整闭环,为“无际”无负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2024年10月,金羽新能联合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国电投、华能等单位发布了《无负极锂金属电池及电池组》中关村标准,为无负极锂金属电池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金羽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南海所、厦门大学、海南大学等院所单位,协同推动“无际”系列无负极电池从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落地的跨越。

作为全新的先进电池产品,“无际”无负极电池的过千万交付离不开合作伙伴对金羽的信任与支持。未来,我司将继续坚持“高性能、高安全、可量产”的核心方向,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拓展无负极电池的应用边界,为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绿色交通等提供更加坚实的能源动力。